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镇寺绝技心意把

少林心意把传承

发布时间:2016-9-2 14:41:11     点击率:3850次
姬龙(约1620 —?)

明末山西龙凤县人,是影响中国武术史且具有里程碑的传奇人物。姬龙先祖是公认的心意把的开山祖师,也是六合拳法(心意拳、形意拳)的创始人。相传姬龙祖师中年时期曾在少林寺交流武学十年,融汇少林武学之大成,对其后来成为少林心意把的开山祖师奠定了深厚的武学文化基础。关于姬龙创拳的理由,在乾隆年间其徒孙王志诚是这样记述:先生于明末,精于枪法,见者皆以为神拳。先生犹有思,以吾处乱世,出可操兵执枪,卫身则可,若当太平之日,兵刃消伏,倘遇不测,何以御之?于是即拳法以为枪法,而会其理于一本,通其形于万殊,名其拳为六合,约其要为前后各有六势。夫一本者,心意之灵也;万殊者,形式之变也;六合者:心与意合,气与力合,筋与骨合,手与足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,是谓六合;前后各六势,一势变为十二势,十二势仍归一势。余从学于郑武奎先生,以接姬龙先生之传,自见其法甚真。而余得之颇详,非敢妄行于世也,以诲弟子云尔。这就是心意把的产生背景及内容概述。

郑武奎(约1660—?)

河南登封人,姬龙的徒弟,即武术史记载的南山郑氏,曾在乾隆年间收徒传艺。

王志诚(约1680—?)

郑武奎的徒弟,河南新安县人,乾隆年间在世时就是享誉盛名的武术大家。据其手抄本记载,其得郑武奎(即南山郑氏)之传,以接姬龙之法,而得之颇为详细,归纳总结出影响中国武术史的《拳法摘要》、《六合拳法》《青龙出海》等传世心意武学理论纲要等。这就是后来少林寺延续至今所称的《少林十法摘要》或《少林锤把十法》以及民间心意六合拳家所称的《六合十大要序》等。王志诚完善总结的六合拳法和心意把的系统文字流传后世,其中一支留在少林寺内,作为少林绝学,一直秘密相传——少林寺千佛殿的脚窝就是寺僧习练心意把时所留;另外一支传入民间,而民间又以洛阳回族马学礼和山西戴龙邦为代表,发展繁衍,并不断的丰富创新,增加了十大形、四把锤等。而少林寺这一支还保持着原传风貌。

王益&王恺兄弟(约1710—?)

王志诚的儿子,武术继承家传后又广泛切磋吸取民间各家武术精华,是当时名副其实的武学大家。晚年曾在少林寺交流武技,其僧俗弟子较多,承其武技者寺内有海法等人。

释海法(约1750—?)

字祥波,入寺初行役,自修千斤脚,心意把演练的出神入化,是当时集寺内寺外心意武学于一身的高僧,性暴躁爽直,重义气,高徒有湛谟、湛得等。

释湛谟(约1780—?)

道光八年三月(1828年),满清大员麟庆代巡抚杨海梁祭祀中岳,二十五日走马少林寺,慕名观看“少林校拳”。因朝廷严禁演武,寺院主持恐因武僧们表演“少林拳法”而获加害,更致少林遭难,遂命参加演武的海发、湛谟及徒子徒孙等数人隐匿少林寺下院石沟寺。湛谟隧秘密习武,暗下功夫,静心苦练,十二年睡一条板凳,夜间与徒弟寂勤苦攻硬练“心意把”,势势上身,招招化神。同时注重禅医并修,白天行医救民,有求必应,活人无数,饮誉乡里。至今在石沟寺上年纪的村民中还流传着湛谟、寂勤等武僧在寺院窑洞里习武的传奇故事。

释寂勤(1820—1917)

俗名吴古轮,少室山阴偃师市佛光乡杨树庙人,5岁出家石沟寺,拜湛谟门下,苦心习武,16岁就学完了拳、刀、枪、剑、棍、铲、钩、叉、草镰、九节鞭、流星锤等十八般武艺。特别是草镰、九节鞭技法超群,令人眼花缭乱,惊心动魄。随师夜间在窑洞里秘练少林武功,白天行医乡里,舍药救民。寂勤的点穴秘功,能“指弹断枝,插树成洞”,尤其是双铁肘“夹石成粉”、“过河不湿鞋”,这些精绝技艺一直被后人传颂。由于义军纷起,清廷禁武愈严,寂勤大师四十岁那年,尊师命为了保存少林文化精髓,按照寺规打出山门,还俗山野,把少林瑰宝暂隐民间,等待机缘归还少林。

吴山林(1875—1970)  

寂勤次子,自幼聪颖过人,温柔和逊,颇受邻里喜爱。七岁读私塾,随父耕读习拳,形影不离,从不懈怠,言传身教,晨昏苦练,深得拳法真谛。居住山区,地薄民贫,遵训守本,务农为业,和睦乡里,至诚待人,据德依仁,武躯善心,田有患求,弃锄就医,寒暑昼夜,有邀既往,远近来诊,门庭若市,悉心诊治,手到病除。遵先父“要把少林绝学还给少林寺”的遗命,山林大师晚年应少林寺主持贞绪邀请回少林寺传授拳法,寺内和民间曾直接于山林大师学艺的有贞绪、德根、德禅、行章、杨桂吾、张庆贺、乔黑保(外孙)和其子吴天有、吴有德等人,其中德根就是大师的其中最著名的传承人,1970年春节过后,山林大师在二月十六日安然离去。

释德根(1914—1970)

俗姓韩,河南巩县关帝庙村人氏,自幼体弱多病,三岁时被父母舍给少林寺。在老和尚的细心照料下,身体由弱变强,五六岁即开始练武功,德根大师敏而好学,持恒苦练,甚得方丈看重。在寺多年,练铁头、铁腿、鸳鸯腿、猴棍罗汉拳、心意拳、双钩等功夫,继承少林武术套路较为全面,功夫精纯,解放前曾擂台比武,把藐视少林武术的狂者打下擂台;解放后,他参加了全国武术比赛,先后在省会郑州、登封、偃师、巩义等处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。德根大师为素端和尚之徒,在寺里向贞绪和尚及其他高僧学习武技,后又向吴山林老拳师学习心意把等绝技,德根大师汇集寺院高僧及还俗高手之长,武艺精湛,知识渊博,教授得法,当时被武术界誉为“中原大侠”。德根大师于一九七零年三月因病在登封瓦窑沟去世,后迁葬于老家,他的病逝是武术界的一大损失。其僧俗弟子众多,颇有名望的有其掌门大弟子杨桂吾,义女陈秋菊、李银章、刘振海、刘存良、韩书斌、朱天喜、石喜文、王西乾等。少林武术能有今天的继承和发展,德根大师在其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,少林武术史上将永远闪烁着他的名字。

杨桂吾(1931—2010)

释德根的掌门大弟子,法名释行意。偃师参驾店人,武学、中医系少林嫡派一脉相承,杨宗师祖上是开药铺,在乡邻中威望较高,因祖家在达摩洞后山下,是少林寺僧人去山北(洛阳—巩义—偃师)一带必经之路,杨桂吾祖上乐善好施,常常供养少林僧人茶饭和医药,所以和少林寺一直有着较好的交情。而吴山林和杨桂吾祖上是乡邻又是至交,所以较早有机会和吴山林等前辈相识,杨桂吾生前如是说他的习武经历:吴山林和杨老师的爷爷是好朋友,所以杨桂吾不能喊吴山林为师父。杨桂吾自小就随吴山林习武,后来在参驾店杨桂吾的家就对释德根说“杨桂吾这个徒弟你收下了啊”。功夫是带来的(意思是天生的习武好材料),就这样杨桂吾拜在德根门下。(杨桂吾经常对徒弟胡正生提及:他一生武术和医术都是双师父。即武术是得吴山林和释德根传艺,医术是少林禅医德禅大和尚和当时的偃师的十大名医王天才所传)。杨桂吾不但武技卓绝、品德良善、心系教育、捐资助学且施药救贫、纯朴不阿,深得乡领赞誉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,杨桂吾曾多次带队参加武术比赛且屡屡夺冠,也是少林寺院开放后成立的“少林寺武术挖掘组”和编写《少林拳术秘传》系列丛书的武术顾问。1985年其应少林寺邀请参加电影《少林三大盖世武功》的拍摄,在千佛殿内首次公开演练少林绝技心意把,引起海内外武术界强烈反响,被武术界誉为“少林正宗”,是当代名副其实的少林武学宗师。杨桂吾一生僧俗弟子甚多,如耿顺安、杨启祥、朱旭、丁洪本、释净空、董铁汉、陈世超及长子杨文灿、次子杨文炎、三子杨文超及关门弟子胡正生等,可谓桃李满天下。       

胡正生(1977— )

杨桂吾宗师关门弟子,少林武术传承人,跟随师父习练桩功,大、小洪捶、炮捶、梅花拳、大刀、心意六合拳、拐子、绳镖、月牙铲、双钩、草镰等少林心意系列武学,擅长动作折觧、贴身靠、心意把等,是少林心意拳法主要传承人。从九十年代起开始在少林地区挖掘、搜集、整理少林传统武学文化,其中特别专注于少林心意把和武学秘籍等方面收集研究。为了弘扬少林传统文化,于2002年创办了少林寺传统武术学院,并培养了大批具有少林传统武术风格的弟子,其中为少林寺院选送武僧二十余人。其收集、挖掘、整理、传承、宏扬少林武学的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、美国《国家地理杂志》、韩国《中央日报》等国际知名媒体采访报道。2012年为完成恩师守护好少林武学文化的遗愿,胡正生先生以恩师杨桂吾所传少林心意把、心意把武学历代传承古谱秘籍善本及吴山林、释德根、杨桂吾等武学语录为依托,发起成立以心意把武学文化为研究专项的“少林心意把研究会”。胡正生先生深知在漫长的岁月里,少林武术流传海内外甚广,高手如林,自感功力欠缺,技艺非全,愿以“少林寺心意把研究会”为媒,抛砖引玉,与各界师友同心协力,将少林心意把这一心意武学文化瑰宝进行研究、整理,使之得以传承和弘扬。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