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 镇寺绝技心意把

少林心意把源流之“姬龙化枪为拳”

发布时间:2016-9-2 14:40:44     点击率:1077次

“闻之子不语力,固尚德不尚力,然夹谷之会必用司马。且曰吾门有由,恶言不入于耳。是诚武力不可少矣,于是乎顾其身家,保其性命,有拳尚焉。拳之种类不同他端,亦不知造自何人?唯此长拳,六合拳则出于山西龙凤县姬龙先生。先生于明末。精于枪法,见者皆以为神拳。先生犹有思,以吾处乱世,出可操兵执枪,卫身则可,若当太平之日,兵刃消伏,倘遇不测,何以御之?于是即拳法以为枪法,而会其理于一本,通其形于万殊,名其拳为六合,约其要为前后各有六势。夫一本者,心意之灵也;万殊者,形式之变也;六合者:心与意合,气与力合,筋与骨合,手与足合,肘与膝合,肩与胯合,是谓六合;前后各六势,一势变为十二势,十二势仍归一势。余从学于郑武奎先生,以接姬龙先生之传,自见其法甚真。而余得之颇详,因就其论而释之定为拳法摘要,非敢妄行于世也,以诲弟子云尔。”

上文出自于清代乾隆年间河南洛阳新安王志诚(约于1735年)之著作,是目前武术界公认的最早关于心意把和六合拳法的珍贵历史资料,更是追究心意把渊源的最真实的历史证物。数百年来心意把在不同的地域生根发芽,衍生出众多的分支:如洛阳回族马学礼系心意拳(心意六合拳)和山西派的戴龙邦心意拳(也称形意拳或者心意六合拳),并在各自的传承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变化,如增加了十大形等等。只有少林心意把保留了最初的功法体系,而且强调了练习心意把的必备功底,在功法要求上更加严谨完善。虽然不同派别之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与演变,在细节上有所不同,但是同源同根的风格还是一目了然。

相关推荐